张美霞_好大夫在线
微信扫码

微信扫码关注医生

有问题随时问

收藏收藏

医学科普

何时要给宝宝吃退烧药呢?

发表者:张美霞 人已读

春天天气忽冷忽热,孩子生病发烧的多。对于孩子发烧护理,很多妈妈都是一知半解。孩子体温略高,有的妈妈赶紧带孩子跑医院。有的孩子烧到40°C了,精神恍惚,有的妈妈还坚信靠孩子自身抵抗力可以自愈。

那孩子发烧了,我们经常遇到的误区有哪些呢?正确的护理方式是怎样呢?广州妈妈网特邀和睦家广州诊所医疗总监,夏凯莉医生为我们解答。想要知道的都有了!

首要问题: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发热?

通过测量体温可以判断孩子是否发热。不同的测量方式得出数据不同。

对于稍大的孩子来说,腋下测温是最准确的。因为测量额头和耳朵的温度最为方便,也是我们一般推荐的方法。

用水银温度计测腋下温度,超过37.2°C就算是发热了。

测量额头和耳朵则是超过38°C,才算是发热。

误区1:吃了退热药就不用物理降温 错!

无论什么时候,孩子发热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。

38.5°C以下可以优先采取物理降温。

如果体温上升不快,比如2个小时内从37.6°C升到37.8°C,这时不需要纠结上升0.2°C是不是很严重,只要多喝点水就可以了。

如果孩子体温短时间内上升得很快,比如在20分钟内从37°C升到38°C,那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。

有一点要注意的,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,这种情况容易出现高热抽搐。体温快接近38.5°C时,要做好药物降温的准备。

体温超过38.5°C,已经吃药了,仍然可以继续物理降温,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误区2:用酒精擦拭降温 错!

千万不要用酒精擦拭降温。这个已经经过十几年的验证了,不能用的。酒精擦拭会引起宝宝脱水和散热不均衡。

常用的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拭浴、温水擦浴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冬天温度比较低,洗温水浴,宝宝有可能再次受凉。

其实物理降温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,就是多喝水。多喝水是物理降温,也是治疗的方法。喝水量足够,可以保证很多退热药起效,又可以让其他物理降温的方式起效。

孩子发热的时候,喉咙很痛,所以不想喝水和吃东西,我们不需要强迫孩子。可以用滴管鼓励孩子喝水。

也可以使用大的注射器(没有针头的)往孩子两颊缓慢注入水,可以多次少量地给孩子喂水。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推广。

喝水最好是口服补液盐冲调的水,里面有少量电解质和葡萄糖,可以帮助宝宝恢复体力。

误区3:贴了退热贴就等于做好退热了 错!

退热贴不能退热。

有妈妈会用退热贴贴宝宝后颈、后背、大腿等地方。其实退热贴对降温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的,即使贴满全身,效果可能也不大。

如果孩子发热,头疼不舒服,可以局部地帖一个在额头,可以缓解发热导致的头部不适。

很多妈妈以为帖了退热贴就不需要物理降温,也不需要吃退热药,这是不对的。所以,孩子发热,还是老老实实物理降温和吃药吧~

误区4:体温不到38.5°C不用吃药 错!

一般来说,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,超过38.5°C需要吃药降温。

但是,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,比如20分钟内,体温从37.2°C升到37.8°C。如果等到38.5°C再吃药,可能就压不住了,体温有可能飙升到39°C或者更高。

所以对于体温急剧上升的孩子,接近38°C时就可以吃药降温。

反过来看,如果孩子体温上升速度慢,4个小时过去了,体温从38.1°C上升到39°C,而且精神状态很好。这时可以吃退热药,也可以暂时不吃药,采用更加积极的物理降温。这样子宝宝可以少吃一次药。

误区5:看医生之前不用先吃退热药 错!

孩子发热需要去医院了,可以先给孩子吃退热药。

去医院看医生,其实不是让医生给孩子退热,而是找出孩子发热的原因,看是不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的引起发热。

家长学习退热的基本知识后,自己也可以帮孩子退热,通过吃药或者物理降温。

误区6:吃了药没效果觉得退热药没用 错!

现在公认的、儿童退热的推荐药物是两大类,对乙基氨基酚和布洛芬。典型代表就是常说的美林(布洛芬)和泰诺林(对乙酰氨基酚)。这两个都是强生公司的产品。只要是这个成份,但不是强生公司的产品,也是可以使用的。

退热药的效果跟剂量很有关系。如果剂量没有用足,可能退热效果就不好。

关于剂量,需要精确到不同体重孩子的用量。

泰诺林更适合年纪小的孩子,因为它安全一点,而美林效果更强。

各个国家对这两种药的限制不一样。

澳大利亚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仅使用泰诺林,超过2岁的孩子才能使用美林。

在美国,6个月以下的孩子,仅建议使用泰诺林,超过6个月的孩子才推荐使用泰诺林或者美林。

选择用哪一种退热药呢?

如果宝宝发热不太严重,又是第一次使用,推荐首选泰诺林。

如果宝宝发热并有消化道的疾病,比如呕吐腹泻,这时使用美林有可能加重胃肠道脱水,严重时会影响肾功能。需要跟医生进行沟通,是否适合使用美林。美林退热效果强,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孩子不吃口服药,有妈妈会用肛门退热栓退热。原则上是可以的。

肛门退热栓的成份是对乙酰氨基酚,跟口服药的成份是一样的。

但肛门退热栓的吸收率远远小于口服药。有时肛门退热栓的剂量是2/3颗,这个分量妈妈们不好把握。所以肛门退热栓适合呕吐严重、或者拒绝服用口服药的孩子使用。

一般还是首选口服退热药。

误区7:多吃几种退热药效果好,不会出现耐药性 错!

有的妈妈会问,体温超过39°C,想交替吃两种退热药。

超过39°C,正常情况是不需要美林和泰诺林交替吃的。

如果持续超过39°C,单用一种药效果不好,才考虑到两种药物交替吃。

服用泰诺林后退热了,是不需要交替服用两种药物的。

而且交替吃不是同时服用两种药物,需要间隔4小时 。比如吃了泰诺林后,4小时后服用美林,再过4个小时后服用泰诺林。两种药物在24小时内都没有用到最高剂量的话,不需要担心副作用。

误区8:体温超过38.5°C,一定要去医院 错!

宝宝发热的原因有很多,大部分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,而且绝大多是病毒感染。病毒感染是没有特效药,需要让孩子自身去恢复。所以不是凭借体温高低来决定要不要去医院。这时,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。如果孩子精神状态非常好,无论体温多高,都可以在家观察。

判断精神状态需要在孩子退热后判断,如果在发高热时判断,可能会误判。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好,发热第一天就需要去医院,由医生来找出发热的原因。

3个月以下的孩子免疫力非常低下。无论是什么感染,非常容易快速地扩散全身。所以,3个月以下的孩子,发热不超过38.5°C也要去看医生。3个月以上的孩子依据精神状态来决定是否要看医生,不只是看体温高低。

误区9:坚决不打点滴或者一定要打点滴 错!

关于是否用打点滴来退热,要分情况讨论。

点滴里面一般都是含有抗生素,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,对病毒感染是没有效果的。如果发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,这时用抗生素,没有对症下药,甚至是在滥用抗生素。

如果是细菌感染,这时需要跟医生沟通了解,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,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,也尽量以口服抗生素为首选,不提倡用静脉用抗生素,也就是打点滴。

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临床判断是不是病毒感染,然后才去对症治疗。

如果是细菌感染,发热持续时间比较长。

病毒感染是急性疾病,孩子在3到5天内发热,也会出现短暂缓慢下降的趋势。精神状态好,一般是病毒感染。

如果孩子精神状态非常好,但是持续发热超过3天,这时建议做血常规的检查,排除下是否有细菌感染。

具体的情况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,看是否需要做血常规检查。

打点滴退热的原理,其实是大量的冷性液体进入身体达到降温。其实跟物理退热的方法差不多,但危险性大,我们可以鼓励宝宝多喝水,一样可以达到效果的。

有家长强烈要求医生一定要在2小时内退热。那医生有可能会在点滴里面添加激素,为了退热加入激素,相当于饮鸩止渴,代价太大,甚至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。

有的点滴里面会加入中药制剂,有可能会引起过敏休克反应。

不是对症下药地用点滴退烧,我们说这种方式是惨烈的,宝宝为了退热打点滴的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,以后可能会出现身体问题。宝宝会更容易生病、更容易感染上呼吸道,体质越来越弱。

误区10:发热就要捂汗退热 错!

发热捂汗容易增加高热惊厥的风险,10个高热惊厥的孩子,8个都是捂汗捂出来的。

先介绍高热惊厥,这是发生率比较低的事件。

发生高热惊厥时,需要把孩子平躺在地上,防止孩子因为肌肉抽动摔倒进一步受伤。

发生后高热惊厥去到医院,目的是请医生判断是否高热惊厥,同时找出发热的原因,而不是止抽搐。

孩子出现过一次高热惊厥,有可能还会出现第二次。所以孩子发热了,除了做物理降温,还可以添加药物降温。比如孩子发热没到38.5°C,也可以吃药降温。同时要兼顾一般的退热治疗,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快,也需要提早用药。

发生2次高热惊厥,需要和医生沟通一下,尽快找出原因。在孩子发热时,可以服用预防惊厥的药物。

孩子发热了,要注意室温要适宜。在夏天的时候,室温保持26-28°C比较适宜,这里指的不是空调温度,是指用温度计测出的室内温度。

冬天的时候可以用暖气,室温保持在18-22°C比较适宜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在冬天,孩子也不要捂汗,很多孩子在冬天会因为穿太多,捂出痱子,一样受凉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。

上面的室温标准适合5岁以下、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。

有的孩子发热时发冷,捂汗也不能解决问题。其实宝宝高热时常常出现末梢循环变差,于是头部躯干滚烫、手脚冰凉,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说觉得冷。

就是发热不要捂汗!发热不要捂汗!发热不要捂汗!

误区11:饮食要清淡就是指吃白粥 错!

很多妈妈听到清淡饮食,就会给孩子吃白粥。只吃白粥营养不足,不利于孩子的恢复。我们说的清淡饮食,指的是不要过于油腻,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。

发热时,大人都没有胃口吃饭,更别说孩子,这时不要太逼迫孩子,可以采用多鼓励的方式。

病后恢复饮食需要时间,有的孩子需要5-6天,甚至一个星期来恢复。这时需要养成定时吃饭的习惯。有的妈妈怕孩子饿,经常给孩子喂东西吃,到了饭点,孩子就不吃饭,这样会打乱孩子恢复的节奏。


本文是张美霞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,不能做为诊断、治疗的依据,请谨慎参阅

收藏
举报
×
分享到微信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即可分享该文章

发表于:2016-03-20